灵感就是这样,没有的时候,绞尽脑汁都一无所得,而当灵感来临,则有一种如急泉涌动的感觉,一骨碌全部冒了出来。
林鸿最初有这个电子货币的想法,是在当初参加”密码朋克”的一个例会上,听密码朋克主义倡导者的演讲的时候,他的脑海中就依稀有了这么一个想法。
之后,则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个想法才渐渐变得清晰起来,尤其是在他了解到一些有关金融方面的只是和事件之后,这个想法才越发的成熟。
而到了今天,这个想法终于成熟结果。
可以说,他现在构想的这个解决方案,也是对他以前所学到的那些技术的一个总结。
三天三夜,总共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林鸿便将自己的这个虚拟货币构想清楚,其设计思想也基本定下基调,就像是给一幢建筑打好了地基,以后的事情,就是在这个地基上做功夫,想办法。
这三天三夜的时间,林鸿是在一个非常亢奋的状态中度过的,连睡觉都给忘了。
这种废寝忘食的感觉,他已经很久没有过了。
当初接触到无线电的时候,他激动过;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的时候,他激动过;编写出比特信使的时候,他也激动过;再后来,便是直到超脑系统的出现,他才体验到这种心情。
而现在,这种感觉又重新降临。
并且随着他的这个设计的不断完善,他对这种电子货币的信心也越来越强,到后面,简直极度深信这种货币绝对会对这个世界造成影响,至于这个影响最终到底有多大,就得看以后的发展了。
林鸿给这种货币命名为“比特币”,正如比特信使的基本原理一样,这是一种点对点的电子货币系统,完全去中心化,没有中央货币管理机构或者服务器,所有的一切都基于参与者。
比特币,这是一种生存在比特信息流上面的货币。
正是因为这是基于点对点协议的,参与其中的人越多,其影响就越大,而要想实现这点的最快方法便是将其开源。
正如比特信使一样,要让别人无条件地相信这种货币,必须让大家完全明白这种货币的运行机制,这样,他们才会为这种货币背书,提供信用担保。
林鸿将比特币的基本设计思想和原理整理了一下,最终写成了英文文档,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这份文档公布出去,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
虽然他还没有将这个软件给编写出来,但是这只是时间问题。
他想看看,大家对自己的这个设计有什么反馈,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地方需要进行修改。
林鸿其实一直有关注“密码朋克”这个松散组织的动态,同时也加入了他们的内部讨论邮件列表,他要公布的话,也是选择这个邮件列表,因为只有这些人才能理解自己的想法,他们一直走在这个领域的前沿。
他将这份文档做成PDF格式,登录邮件客户端,打算将这份文档分发出去,不过到最后时刻,他停了下来。
他有了自己当初发布比特信使的时候的想法。
比特币,这是一种有潜力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替代现在的传统法币的东西,它自出身起,就注定充满了叛逆和颠覆姓,它将遭遇到的阻力,很可能比比特信使要更加强大,甚至还可能会遭到某些国家的彻底封杀。
比特币将会是一个比比特信使更加危险的东西。
林鸿觉得如果自己就这样暴露身份,会非常的麻烦。
于是,他停了下来,然后开始给自己另外塑造一个身份,一如当年发布比特信使的时候的做法。
原本,他是想随便入侵一个账号,然后发布,可是考虑到以后可能还要使用这个账号和别人进行讨论,他还是自己另外设置了一个身份,最终选择的账号为GHOSTER,中文译为“幽灵”。
最终,林鸿以GHOSTER的名义,将那份标题为《比特币: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的文档在“密码朋克”组织的秘密邮件讨论组上发布了出去。
这份被后世追随者成为“创世白皮书”和“创世圣经”的文档只有短短的九页,简单扼要地介绍了一下比特币的设计思想。
比特币使用点对点的算法将所有的交易记录保存起来,这个分布式的网络,将每一份的详单保存,并且通过这些记录,可以推测出每一个比特币到底是属于谁的,如果你的交易中的比特币,并不能从这些数据中找到记录,那很显然,你的比特币是伪造的。
比特币的支付,则使用对称加密方式,每一个账户都有一对密钥,即公钥和私钥,有私钥的人,就是账户的主人。
在这里,公钥相当于是钱箱的银行账号,而私钥相当于钱箱的钥匙。
如果某人要转钱给别人,就往别人的钱箱账号中打入相应数量的钱币,并且同时用自己的私钥签名,这样对方才会知道,这笔钱是他打过来的。
每一笔交易,都需要一个见证人,担保这笔交易是发生过的,而这个担保人就是整个的比特币网络,因为这笔交易发生的时候,会被要求向整个比特币网络进行广播,在这个网络中留下足迹。
每一个比特币,实际上就对应着一个完整的账单,从这个比特币诞生开始,所有的交易都在后面附加起来,形成了一个长长的交易链,也就是区块链,随着交易的增加,这些区块链会越来越长。
也就是说,每一个比特币,都可以追溯到它诞生的那一刻。
而比特币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在这里,林鸿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被称为“挖矿”过程的HashCash机制。
这是一个数学计算机制,它的灵感来自于这样一个想法,即一些数学结果难于发现而易于校验。
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是因数分解一个大的数字。
将数字相乘来获得它们的积的代价是低廉的,但首先找到那些因数的代价却要高得多。
林鸿设计的比特币,正是使用了这样的一个原理,将比特币的诞生,变为了一种数学的一种计算行为,他形象地称这个过程为“挖掘金矿”。
要想挖到一个比特币,就必须使用你的计算机CPU的计算能力,用来破解包含在数据区块头部的“哈希散列值”,也就是为整个网络贡献计算力,只有将其破解出来,才能获得这个比特币。
而很显然,挖矿的人肯定不只一个,当比特币流行起来之后,挖矿的人可能成百上千,这么多人都是竞争者,他们都在抢夺这个比特币,最终谁能得到,则只能靠运气了,由其中的随机数来决定。
而矿工们贡献出来的这些计算能力,也没有浪费,都被用作对整个比特网络数据块的封装运算消耗以及对交易的验证,确保每一笔交易都是合法的。
比特币的核心功能是点对点支付,就像真实货币一样,无需中间人,几乎不需要交易费。
它背后的技术实现是很巧妙的通过将制造货币,交易支付,交易验证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