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谭振华鼓动了如簧之舌将目前还仅仅是架全尺寸金属模型的“飞豹”战机吹出了花儿来,老成持重的陈义坚也能给人带来不少的信心,但,谢赫最终还是没能下定购买这型战机的决心。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军购,特别是这种巨额的军购,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涉及到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而且这型战机目前的状态也远远谈不上成熟,它现在毕竟只是一架模型,而中东王爷们的习惯么,一向是喜欢现货的……
所以陈义坚和谭振华仅仅得到了谢赫一个会慎重考虑的承诺。
这样的结果算不上好也算不上差,当然谭振华本也没指望能通过一次简单介绍就让对方下定购买的决心,能通过几天的“三陪”拿下阿连酋航空5架客机的订单,这已经足够让他满意了。
而且他之所以投入巨资在“飞豹”的研发上,第一目标也不是为了卖飞机……
谢赫王子在西京又待了几天,在充分领略了华夏历史的悠远绵长和美食的博大精深之后,心满意足地走了,他还得回国去向总统阁下及他的父亲也就是总理阁下汇报这次非正式访问的结果,而谭振华却留在了西京,因为有人要回来了。
吴达观不是一个人回来的,和他一起到西京的,是一大票人马,谭振华甚至还在其中见到了好几位洋面孔。
老爷子这是敲响了得胜鼓凯旋而归啊!
随着谭振华有不遗余力地掺和,“飞豹”战机没有再像他前世那般几上几下地折腾,整个研制进程有序且阶段性的成果喜人,如此一来,一度被中断的“斯贝”MK202发动机国产化进程也就被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而且,随着伦敦谈判的进程不断传回国内,华夏的高层领导也终于认识到了,引进的“斯贝”技术和生产工艺虽然看上去稍微落后了一点,但对于华夏当前的工业基础来说,却正好是可以完全消化、吸收、掌握的。
更何况谭振华还通过不断地挖掘罗罗的好东西,向华夏领导们充分展示了“斯贝”这款发动机可以挖掘的潜力有多大。
“目前,已经与罗罗达成的协议分为了三大主要部分。”在西京发动机厂的一间小小的会议室内,吴达观面对着几位项目最核心的人员兴致勃勃地进行着总结:“第一,引进MK606的全套技术并进行国产化;第二,与罗罗共同完成TF41912-B52的后续研发并进行国产化;第三,与罗罗共同开展RB168-Mk807增加加力燃烧室型号的研制并进行国产化;其中,凡涉及到发动机研制部分的,都由燃气涡轮院总负责,刘大想同志将主持这项工作,凡涉及到生产工艺攻关的,都由西京发动机厂总负责,李孟珍同志负责这项工作,孟珍同志,你先来说说吧,对这一系列的发动机,你最熟悉了。”
随着他的话语,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女性站了起来道:“吴老,刘总工、小谭总,在伦敦参加谈判的这段时间里,我在结合我们厂“第一次斯贝会战”及这段时间时间以来在罗罗参观学习总结得出的经验教训,对整台发动机的生产组装工艺流程重新梳理了一遍,现在就向大家汇报一下。”
“在座的几位都应该不陌生,第一次斯贝会战开始于1976年,当年首先进行的是全部使用进口原材料进行“斯贝”发动机的试制,为此,我们厂整理了超过42万份技术资料、超过3万套的专用工艺装备图纸,而国家也发动了全国的力量,进行了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成品附件和大型锻件的国产化工作,那真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
李孟珍说到这里,脸颊上明显泛起了一阵红晕,显然,那段过去不算久远的激情洋溢的岁月,留给了她非常难忘的记忆。
“在会战开始后,我们很快发现,以当时国内的加工设备和手段,不可能完成这台发动机的加工,于是,在吴老的带领下,我们跑遍了欧洲的先进装备制造商,购买了700余台设备,同时自己也配套制造了23台,引进了包括电解加工、电子束焊、金属喷涂、真空热处理、管子轨迹焊、真空钎焊、数控弯管精铸、精锻等最新工艺和加工技术,这些新加工工艺和技术的引进,使得我们厂的生产技术和能力,直接跃升到了国际70年代中期的水平,我可以很自豪地说,在国内航空发动机的几大生产工厂中,我们厂的设备能力肯定是首屈一指的。”
“但即便是这样,我们还是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是几个,第一,比起引进技术和设备,我认为,质量管理体系的引进更为重要,这在我们第一次斯贝会战中就能体现出来,同样材料和设备,罗罗工厂生产的合格率就是比我们高,这不得不说,是他们对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死扣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结果,所以这次我坚持在邀请的罗罗驻我们厂的专家人员名单中,加入一个质量管理体系小组。”
这一席话说的在座的几人频频点头,吴达观则道:“这一条我们在伦敦的时候已经向罗罗方面提出过要求,他们也同意了,你接着说其他的。”
“这第二条么,就事关工艺了。”李孟珍道:“上一次斯贝会战的结果,虽然生产出了合格的发动机,但其中几个关键部件其实还是不列颠制造的,因为有很多零部件的生产工艺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我粗略算了一下,至少还有20多项热加工工艺及20多项冷加工工艺需要攻关,而在这几些关键工艺中,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就属发动机涡轮叶片的生产工艺。“斯贝”这台发动机,一共有35级涡轮,其上的所有叶片都要求必须是“无余量精锻”制造,而“无余量精锻”这种加工工艺,国内从来就没人搞过,现在我们虽然买了精锻设备,但却对如何用这些设备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一无所知,那么在这次的技术转让中,我认为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突破这一工艺难关。”
吴达观再次微微点头,一边问道:“还有吗?”一边却将眼睛转过来望着谭振华。
“还有一条,就是基础材料了。”李孟珍继续道:“我简单统计了一下,除去上次会战已经研制成功的结果,至少还有80余项基础材料需要全新研制,而这些,都不是靠我们一个厂能解决的,就算我们能从罗罗获得足够的技术资料,也需要国内的相关单位对这些基础材料的配方和加工工艺进行充足的实验认证。”
想了想,最后她又总结道:“当然,如果这次能吸取上次的教训把这三大条都认证执行到位,我相信我们厂在航发制造领域上,能上到一个全新的台阶。”
李孟珍说完坐下了,吴达观笑眯眯地望向了谭振华道:“振华,听了李总工艺师的发言,你有什么想法吗?”
老爷子问的好奇怪……
而且他现在这神态,这表情,为毛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
还有,李孟珍刚才说了这么一大通看似极为有道理的话,却为什么会让人感觉有点怪怪的?
谭振华没有立刻回答吴达观的话,而是借着低头喝茶的功夫仔细回想,希望找出心中那种奇怪感觉的由来。
对了,李孟珍刚才说了好大一通,其中心思想不外乎,在这次与不列颠的谈判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也是华夏在与罗罗的第一次生意中,被别人故意搪塞、忽略的方面,算是从教训中总结出的经验。
但这些内容,不正应该是吴达观与胡克交锋的主要战场么?
拿到今天这样的场合上来说,其实意义并不大,因为唯一不知道这些事的听众就是自己,而自己作为一个航发领域专业技术盲型的投资人,知道或者不知道这些内容,并不会对自己的投资行为带来多大的影响……那么,老爷子故意借李孟珍之口说出的这些内容,究竟有什么更深层的含义呢?
总不会是还想要钱吧?如果仅仅是要钱,以自己和老爷子之间现在的熟悉程度,根本不需要这么拐弯抹角的好么?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