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14
18
22
26
30
简体
繁体

第830章 无力吐槽的名字

在谭振华的前世,80-90年代,是华夏的航空工业折腾得最厉害的年代,也是踩坑最多的年代。

从“运十”开始往下数,“歼9”、“歼13”、“强6”、“涡扇6”、“涡扇8”、“先进中推”……上马又下马地,在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之后却一无所得,就算最后存活下来的几个项目比如“歼十”、“飞豹”、“涡扇10”,也是几经波折,多次差点下马。

说实话,在谭振华看来,此时的航空工业部对项目和科研方向的长远规划能力,远不如他更加熟悉的电子工业部。

电子工业部自1970年由4014所研制出第一部相控阵体制的陆基远程警戒雷达后,在科研方向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上就没有出过大问题,可以说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得非常踏实。

80年代初搞定了炮瞄雷达、中期搞定了三坐标雷达同时开始了C3I系统的研制、末期搞定了机载PD雷达同时C3I系统实用化;90年代开始全数字指挥系统的探索并在国内市场未能打开的时候积极拓展出口业务以养活自己、锻炼队伍,并在世纪之交便完成了超越——全新的,领先米国半代的相控阵体制360度电扫描预警机雷达投入实用、并迅速实现了从陆到海到空的全面相控阵化。

至于机载雷达更是跨越式发展,跳过了无源相控阵雷达PESA直接上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华夏唯一列装的那部装在“歼十B”上的PESA雷达,其实是航空工业部自己的产品,对,就是3607所,然后就有了一个笑话,3607的PESA和4014的AESA几乎同时成熟,造成华夏的“歼十B”和“歼十C”前后脚出来,时间上就差了一年。)抗隐形飞机的米波雷达水平更是独步全球;C3I发展到了C4ISR并实现了全数字化;电子战水平可以抗衡米帝、并吊打除了它以外的全世界,更不要说之后领先的5G通讯、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讯技术可以骄傲地对蓝星所有国家大声宣称: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鸡,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当然采坑也有,比如各位肯定要说的民用半导体行业,也就是芯片。

但就算是这个被网民们一致口诛笔伐的半导体产业其实也发展得很快,只不过受一贯思维的影响,先军后民,在满足了国内军工装备的需求后,忽略了对民用市场的争夺,特别是受惯性思维影响,漠视了专利在这个行业的巨大作用,导致被国外用无数的专利构筑了密不透风的技术壁垒封锁,才有了后来所谓的卡住了脖子的芯片问题,其实究其根本,与其说是不会造,不如说是不能造。

讲真,这要是拉下了脸,把“知识产权保护”的那套西方玩法撕吧撕吧擦了腚,你以为华夏真有啥造不出来的么?还真当联合国认证的蓝星唯一全产业链国家是吹出来的啊?

所以吧,米国佬最近有个脑子进了水的参议员发起了一项提案,要求米国不承认华夏某公司的专利权,芊之羽很负责任地说,华夏整个电子行业都在暗地里给这位蠢到哭的家伙加油打气,希望这份提案能通过呢,那样的话,根据国际通行的对等规则,咱也就可以不用遵守那些米国的专利保护条例了哈?

来来来,鹰酱,要不要试试“山寨国”的大规模杀伤性市场摧毁武器?

斜眼笑.jpg

所以这也是电子部一向被认为是几大工业部里最让人放心的部委的原因之一,而且啊,要不是电子部的大领导后来当了两届大长老,并对“自主、可控”有着清醒的认识且一力保下了“歼十”(据说,还为此牺牲了一只他心爱的陶瓷茶杯),恐怕航空工业部某些人这个“好高骛远”的毛病都还治不好。

他的话让刘大想沉默了良久,最后化成了一声叹息。

谭振华不是三机部的人,而且以他现在的名声地位事迹财富,当然啥话都能张大了嘴巴瞎说,可他刘大想却是不能够的。

不过,在他的心里,还是对谭振华的这些话深以为然。

所以,在最后,他说道:“小谭总,你放心,你要的,我会全力以赴,不过出于私心,也出于实际需要,我有一个建议。”

“嗯,是什么?”

“我建议,两个研制型号中至少一个,要将后续的主要实验都放到我们华夏来做,这对完善我们的航发研制流程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同意,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事吗?”

“有的。”刘大想答道:“虽然我们经过了多年积累之后,已经有了不少实验用的设备,但这次与罗罗的深入接触让我意识到,我们欠缺的还很多,别的不说,就一个高空试车台实验环境,我们现在就不完善,而那,是发动机定型必备的。”

“高空试车台?”谭振华有些疑惑,因为在他的记忆中,面前的这位刘大想刘总工,生平最得意的杰作可就是“发动机高空试车台”啊?难不成……

见他面露疑惑,刘大想解释道:“其实我们华夏早就认识到了发动机高空试车台的重要,早在1958年就开始着手进行航空涡轮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设备的课题预研,1965年在川省西部的秦岭山区开工建设,到今年已经过去了整整18年,但小谭总你也知道这过去的18年中发生了些什么,再加上期间面临了很多工程上的技术难题需要一一攻关解决,所以到今天为止,在这部高空台上能做的实验还是极为有限的,我作为这部高空台的第二代负责人,得很坦率地承认,距离真正实用,这部设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需要再有一个十年。

刘大想以一名科研工作者的严谨态度说出的这番话是相当负责任和符合实际情况的,事实上,在谭振华的前世,这部后来被称之为“亚洲第一高空台”的实验设备,直到1995年才正式通过了国家验收,华夏也是在那之后,才算真正拥有了全套航空发动机的完整实验流程所需设备。

所以看这时间就知道,那些穿越之后想在这个年份之前就搞定先进航发的小伙伴们可以洗洗睡了,毕竟穿越也要讲究基本法不是?

“这部高空台叫什么代号?”小谭谭这问纯属基于自身爱好的好奇。

“告诉你应该没什么关系的。”刘大想道:“这部高空台的型号用了航发高空试车台英文Aero-enginehighaltitudesimulationtestbed的缩写命名了型号,SB101。”

“……”

无力吐槽.jpg!

喂,我说三机部的老少爷么们,这可是“高空发动机试车台”哎,这么个黑科技满满的装备,起名字的时候,你们就不能走点心么?

小谭谭甩了半天脑袋才把自己从那个充满了违和感的名字中拯救了出来问道:“那么刘总师,既然这部高空台还需要很长时间而你说希望能将至少一台发动机的实验放到我们国内来做,肯定是有什么替代办法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