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上将花了很长的时间来研究这份战情通报,最后得出了结论——“老虎师”,输的不冤。
因为这仗可以说,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蓝军”的节奏,“红军”完全是被牵着鼻子走的。
撇开“蓝军”之前搞的那些小动作不谈,就谈具体的战役组织和实施,“蓝军”就一直占据着先手。
他们先是派出了小股部队和大量小型无人机对“红军”驻扎的各营地进行了持续不断的骚扰,这些骚扰行动一方面给“红军”造成了一些人员和装备的损失,另一方面,也成功打击了“红军”的士气,逼迫“红军”部队不得不全员都长期保持在战斗警戒状态,让“红军”战士们的神经长期高度紧张。
一面是长期紧绷的神经,一面是被不断骚扰、得不到放松和休息,还要面临每时每刻都可能突然降临的打击,“红军”战士们心中的怒火可想而知——而这,就是“蓝军”的目的之一。
人一紧张、一愤怒就有可能失去理智、思虑不周,而蓝军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各种骚扰行动吸引了“红军”的注意力,而当他们将主要精力集中在防范这些骚扰行动上的时候,“蓝军”却悄悄地以其先进的电子侦查技术做完了一件大事——他们侦测到了“红军”的雷达以及无线电通讯的频谱!
众所周知,无线电的频带很宽,从米波一直到毫米波都属于可用的范围,想要对这么宽的频带做全频段的干扰,那是以当前的人类技术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情,(顺便说一题外话,大刘的经典科幻小说《全频带阻塞干扰》中描绘的对全部电磁波频带进行干扰的场景,在现实科技条件下,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人类都很难实现。)故而探测到对手设备的电磁频谱特征,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侦查工作——不能实现全频带的干扰,针对某一特定频带执行干扰还是可行的,技术上也是能够做到的。
再说一句题外话,多年以来,米国佬整天在华夏周边执行的电子侦查活动,其实也就是在做这件事——收集华夏防空雷达系统、无线通讯系统等设备的电磁频谱特征,而收集这些东西用来做什么,不言而喻。
“蓝军”方面掌握了“红军”的雷达和无线通讯的电磁频谱,自然也就扼住了“红军”信息通道,于是,在面对面的接触战即将打响之时,他们发动了。
那两架经过了特殊改装的“米17”,就是“蓝军”部队的杀手锏——电子战飞机!
其中的一架执行的是对“红军”雷达系统的干扰任务,它模拟出了一个数百架大机群对“红军”发动空袭的雷达回波信号特征,几乎完全阻塞了“红军”防空团的指挥和火力通道——面对这么多来袭的敌机信号,“红军”防空团该如何识别并攻击其中的真目标呢?
另一架执行的任务则是干扰“红军”的无线电通讯信道——在知晓对手电磁频谱的情况下,它只需要用一个同频谱的,功率更强大的噪音信号插入进去就可以,更可气的是,“蓝军”居然给“红军”播放了一段经典相声《逗你玩》……
刘上将都不用找人打听就知道,这肯定是谭二那小子的恶作剧!
讲真,刘上将扪心自问,要是他本人处在叶飞当时的位置,估计也得给气炸了肺!
而这,恐怕也是谭小子的目的之一。
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的叶飞不管不顾地发动了全军押上冲锋的命令——但因为“红军”师部与下属各作战单位的无线电联络已经被切断,所以这条命令是用最原始的方式,也就是派遣交通员的方式传达的,这就不可避免地给“蓝军”留下了钻空子的机会。
“蓝军”不惜一切代价地对这些派出的交通员进行了拦截——由于先行入驻以及“导演部”给的开挂特权,朱日和,基本上可以算成是“蓝军”的主场,“蓝军”对这里非常熟悉,因此早就在不少地方留下了埋伏的“暗桩”,这些战士们精通潜伏隐匿之术,为的就是现在!
英勇的“红军”交通员们与这些“蓝军”“暗桩”进行了殊死的搏杀,有一部分成功地将命令传达到了目的部队,但终归还是有失败的,比如“红军”所属坦克3团接到的命令中,总攻发起时间就比另外两个团晚了整整2个小时!
好吧这其实也是“蓝军”在作弊,因为在“蓝军”中有不少原华夏退伍的战士,让他们冒充一下通讯员,从服装武器到言谈举止,那不要太像……
仗打到这个份上,接下来的胜负其实已经没什么悬念了,“红军”装甲1团和2团按约定时间从两个方向发起了集群冲锋,但少了3团的助力,实力顿时消减了三分之一,这让“蓝军”应对得更加从容——“蓝军”充分发挥了装备优势,在让过了先头部队之后,立即实行远程炮火覆盖,“PLZ45”榴弹炮执行无差别覆盖射击,“PHZ89”则在6分钟内在20-22公里的范围内一口气投射了1440枚火箭弹,撒布了大量反装甲地雷和末敏弹,生生在“红军”突前的先头部队身后制造出了一片暂时的空档地带,然后以自身的装甲部队顶住“红军”装甲先头部队的冲击,武装直升机、120迫榴炮甚至各种单兵反装甲武器等DPS等玩了命地输出,很快就以极小的代价将“红军”的先头部队吃干抹净……
而此时呢?丧失了实时统一指挥调度能力、被“蓝军”各种阴损招式气炸了肺,又为了巨大的损失痛彻心扉“红军”部队已经彻底杀红了眼,一门心思地想和“蓝军”玩命,什么都顾不得了,团长打头冲锋,然后牺牲了就政委上,政委牺牲副团长上……总之,战斗到最后一人!
防守部队最喜欢的其实就是进攻部队这种不计后果的“添油战术”了,本来装备的质量就领先,现在又形成了局部以多打少,“红军”在装备数量上的优势完全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被“蓝军”分割后逐步蚕食,已经是无法避免的结果。
至于谭振华的“阵亡”,那完全是一个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