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14
18
22
26
30
简体
繁体

第1172章 内讧

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八十四章  内讧

袁晨皓的心情放松下来的时候。杜奇威心情却悬在了半空中。

土耳其安卡拉时间29日中午的时候,杜奇威收到了史塔克从NSA发来的消息,一支疑似共和国陆军精锐力量的高速机动部队出现在了伊朗中部地区。非常遗憾的是,因为NSA的卫星系统受到干扰,所以无法准确判断这支部队的性质。只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支部队的行动速度超过了每小时100千米,因为当侦察卫星在30分钟后再次到达时,该部队已经在50千米以外了。

行军速度超过每小时100千米的地面部队,绝对不简单。

要知道,在21世纪初期,即便在理论上,也没有任何一支主力地面部队的行军速度能够超过每小时70千米,因为当时的主战坦克、步兵战车等主战装备的最大公路行驶速度都在每小时70千米以下。直到DZ-31A与30A为代表的,战斗重量在30吨左右的主战坦克与24吨以内的步兵战车问世,地面主力部队的理论行军速度才超过每小时100千米,而实际情况下,没有哪支部队会以这么快的速度行军。原因很简单,以最大速度行军,战车动力系统与行走机构的将严重磨损,故障率也将大大提高,部队的作战效率将大大降低。甚至无法在到达战场上投入战斗。即便在印度战争期间,共和国陆军创造的最大行军速度也在每小时70千米以内,只在进行战术突击的时候,装甲部队才会以每小时100千米以上的速度进行冲刺。

毋庸置疑,那肯定不是伊朗陆军的作战部队。

问题是,杜奇威也无法肯定那一定是共和国陆军的精锐部队。

第一战斗单位威名在外,凌云霄更是大名远扬,可是这个猛将没有理由让部队在行军途中耗尽全部力量。再说了,就算如此,凌云霄也有理由安排一支佯动部队,让对手做出错误判断。

让杜奇威产生这个想法的原因很简单,那支部队的规模要大不大、要小不小。

按照NSA提供的情报,该部队的人数应该在1000人以上,相当于2个加强营或者3个普通营。如果是在前面开路的先头部队,无疑太大了一点,毕竟第一战斗单位的总兵力也就2万人,其中真正的一线战斗兵力也就5000人左右,没有理由拿出1000多人来充当开路先锋。如果是主力部队的话,那就太少了,就算凌云霄把支援旅与炮兵旅留在了后面,还有大约八成的战斗人员去了哪呢?

直到29日傍晚,杜奇威才改变了看法。

这支一直在向伊朗西北地区前进的部队只在当地时间14点30分左右做过一次持续半个小时的短暂休整,随后又继续上路了。到天黑前,这支部队已经在美国军事侦察卫星的眼皮子底下,在伊朗的高等级公路上前进了700多千米。也就是说,该部队在一个下午的行军量就等于美军一天的行军量。更重要的是,该部队没有减速前进。或者找过地方过夜休息的迹象。也就是说,这支部队很有可能在天亮前到达伊朗的西阿塞拜疆省。

毋庸置疑,这绝对是共和国陆军的精锐部队。

让杜奇威做出这个判断的原因还有一个,即在当天下午,至少有5列列车从克尔曼开出,而且目的地都是伊朗西北地区的西阿塞拜疆省,而不是北面的德黑兰。也就是说,第一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很有可能通过铁路机动,而不是通过公路机动。

杜奇威的这一猜测在当天晚上就得到了证实,开往西阿塞拜疆省(准确的说是东阿塞拜疆省首府大不里士)的列车上装载的全是主战装备与作战物资,还有一列列车挂了大约50节客车车厢。按照一节车厢装载200名军人计算,该列车上有大约1万名官兵。因为凌云霄肯定要把支援旅的主力留在后面,炮兵旅的部分部队也得留在后面,所以1万名官兵基本上是第一战斗单位的全部一线作战人员了。

情况已经明亮,杜奇威就不再迟疑。

土耳其的天空还没有暗下来,杜奇威就命令驻扎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美国空军的战略侦察机立即起飞,到土耳其东部上空巡逻,用探测距离超过450千米的合成孔径雷达搜索伊朗西阿塞拜疆省,搞清楚那支共和国陆军精锐部队的去向。还得搞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第一战斗单位的集结情况。

虽然杜奇威仍然相信,凌云霄不会赶在30日发动进攻。毕竟行军2000多千米,第一战斗单位的官兵不需要休整,那么多主战装备也需要维护。再说了,在大举进攻前,花一天做准备不算过分。但是以往的经验告诉杜奇威,绝对不能凭借经验与直觉去判断对手,特别是裴承毅的作战方式。如果有必要,裴承毅肯定会让第一战斗单位发起进攻。

当然,杜奇威并没忽视袁晨皓。

早在接受任命的时候,杜奇威就让史塔克去找NSA与CIA的官员,索要袁晨皓的所有个人资料。当时史塔克还不太理解,毕竟杜奇威的主要对手是裴承毅,而不是仅仅负责北线作战的袁晨皓。拿到袁晨皓的个人资料后,史塔克就不这么想了。当年,杜奇威在半岛战场上惨败给裴承毅的时候,裴承毅仅仅是个上校参谋。袁晨皓在战场上出名的时候,也是陆军上校。这还是次要的,CIA与NSA的情报官员均明确提到,袁晨皓是裴承毅之后,共和国最优秀的将军之一。更重要的是,因为裴承毅过早淡出军队,特别是在竞争总参谋长的时候输给了林啸雷,所以袁晨皓在军队内的成就最终很有可能超过裴承毅,成为共和国在21世纪里最重要的将军。

不管怎么说,杜奇威没有理由忽视袁晨皓。

事实上,就是CIA与NSA的情报官员对袁晨皓的评价,让杜奇威在特拉维夫向达扬做出了让步,答应由达扬全权指挥南线作战行动,而他只负责北线作战行动。也就是集中精力对付那个不比裴承毅差多少的年轻将军。

在杜奇威看来,袁晨皓求胜的欲望肯定超过了裴承毅。

马岛战争后,裴承毅“消失”了好几年,杜奇威就断定裴承毅正在为“脱离”军队而努力。虽然后来的情况与他的预料有所偏差,但是他仍然相信,裴承毅不是自觉自愿来指挥这场战争的。对这个已经攀上了军事生涯巅峰的军人来说,继续战斗下去,也无法取得更大的突破,而他还不到50岁!一个50岁的上将,只要还有点斗志,不想荒废余生,就应该向政界努力。如此一来,这场战争的胜败,准确的说,到底能够取得多大的胜利,对裴承毅的影响不会很大。与裴承毅相反,袁晨皓的军事成就还不足以让他笑傲天下,在追上裴承毅之前,袁晨皓都得在军队里兢兢业业的努力奋斗。也就是说,袁晨皓肯定希望取得一场伟大的胜利。哪怕他不会指望借此超越裴承毅,也应该利用这个机会,成为裴承毅那样的,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军人。

对将军来说。取胜的前提条件就是强烈的欲望。

在欲望的驱动下,袁晨皓有理由做任何事情。

正是如此,杜奇威非常重视这个比裴承毅还要年轻10多岁的对手。

美国空军的战略侦察机刚刚从西西里岛上的基地起飞,杜奇威就联系了即将到达前线的布吕歇尔将军,要求这位同样勇猛无畏的军人在部署防御阵地的时候,派出几架无人侦察机,严密监视凡省方向上的土伊边境地区。

这个安排,很快就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30日凌晨,无人侦察机发现了几支越过边境线,进入土耳其境内的小股部队。

虽然布吕歇尔立即联系了驻扎在边境地区的土军边防部队,要求他们立即派出侦察兵去拦截进入土耳其境内的敌军侦察部队。但是美国陆军中将并没办法希望放在土军身上,而是决定自力更生。

让几支侦察部队搭乘垂直起降运输机出发后,布吕歇尔向杜奇威汇报了情况。

对布吕歇尔的安排,杜奇威没有做出调整,只是要求布吕歇尔做好抢救伤员的准备工作,并且答应在24小时之内把一支特种部队送到陆军中将的手中。也就是说,杜奇威并不相信布吕歇尔派出去的侦察兵是那些共和国陆军侦察兵的对手。

第一战斗单位是共和国陆军10个战斗单位中,最先成立,也是最强大的一支。虽然早在10多年前,共和国陆军就把全部特种部队收归到了总参谋部名下,成立了世界上最强悍的特种部队,但是绝不能因此小看共和国陆军正规作战部队中的“准特种部队”,也就是由各军级(后来就是战斗单位)司令部直接指挥的侦察部队。要知道,在不能组建军直属特种部队的情况下,各个军长都以加强侦察力量为名,建立了战斗力远超过一般侦察部队,而且由军长直接指挥的“超侦察部队”。

不管这些部队怎么称呼,其实力都不容小觑。

当然,杜奇威也没有把希望寄托在美军特种部队身上。

虽然在与布吕歇尔通话之后,他就把刚刚赶来报道的一支游骑兵连派了出去,让他们务必在30日夜间到达战区,并且听从布吕歇尔将军的指挥,但是杜奇威没有把真正的特种部队,也就是与游骑兵一同前来报道的海豹突击队派出去。严格说来,游骑兵只是比普通部队更顽强的侦察部队,远比不上海豹突击队。别的不说,游骑兵的编制有几千人,而海豹突击队的总兵力从未超过300人。

不管怎么说,对手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了。

在与布吕歇尔通电话的时候,杜奇威没有忘记提醒陆军中将,在对付共和国陆军侦察部队的同时,必须加强防御阵地建设,尽快在土军后面部署防线,重点保证各条山区公路的交汇处,并且在重要的桥梁上设置炸弹,做好炸断交通线的思想准备。可以说,除了没有明着告诉布吕歇尔死守之外。杜奇威已经把话说透彻了。

问题是,布吕歇尔仍然让杜奇威很不放心,因为他的警告没有得到重视。

正是如此,在袁晨皓轻松下来的时候,杜奇威却焦急万分。

几百千米之外,布吕歇尔确实没有把杜奇威的警告放在心里。

事实上,布吕歇尔早就对白宫的安排感到不满了,而让他最不满的就是,为什么要让一名已经退役的陆军中将来指挥这场战争?

要知道,杜奇威在美军中的威望远远比不上裴承毅在共和国军队中的威望。

在布吕歇尔看来,不管杜奇威有多么厉害、有多么好的人脉关系,也不应该受到特别照顾。按照规矩,如果以北约盟国的身份出兵土耳其,那么欧洲军团司令、也就是布吕歇尔才是联军司令。

也就是说,杜奇威抢了布吕歇尔的饭碗。

当然,几个月下来,布吕歇尔的情绪稳定了许多。杜奇威的所作所为,让这位高傲的陆军中将意识到,他不应该对陆战队将军抱有偏见。如果杜奇威没有足够的能耐,肯定无法得到白宫的信任。

更重要的是,布吕歇尔缺乏实战经验,特别是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

伊朗战争期间,当时还是陆军少校的布吕歇尔跟随第1装甲师参加了攻打胡齐斯坦省的作战行动,并且在战斗中有很不错的表现。在第1装甲师的主力部队离开伊朗,返回位于德国的驻地时,布吕歇尔已经是陆军上校了。为了获得更好的前程,布吕歇尔在这个时候选择返回军校进行深造。也就是说,他因此错过了紧接着爆发的半岛战争,杜奇威在半岛战场上建功立业的时候,他却在纽约州的美国军事学院,也就是天下闻名的西点军校内与一群比他小了20岁的年轻人寒窗苦读。虽然这次进修,为布吕歇尔今后的晋升铺平了道路,也为他后来提出军事改革打下了基础,使其取得的成就并不亚于杜奇威,但是错过半岛战争,让他缺乏最为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与共和国军队交手的经验。

在布吕歇尔看来,共和国军队再厉害,也是人的军队,而不是神的军队。

正是如此,布吕歇尔相信,只要是人类军队克服不了的问题,共和国的军队也克服不了。以他对美军的自信,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共和国陆军再厉害,也不可能在没有基础条件的情况下,用装甲部队攻打100多千米的军事要塞。

收到杜奇威的警告时,布吕歇尔首先想到的就是杜奇威太谨慎了。

在他看来,共和国陆军的侦察部队出现在越过边境线,进入凡省,不是说共和国陆军准备向西攻入凡省,而是在该方向上佯攻,让对手认为他们会在这边发动进攻,然后从更加容易得手的南面进入土耳其境内。在向五角大楼汇报情况的时候,布吕歇尔就提到,共和国陆军的第二战斗单位已经到达伊拉克的尼尼微省,距离土耳其不到200千米,虽然到达伊朗西阿塞拜疆省的第一战斗单位距离土耳其不到100千米,但是考虑到地形因素,以及两支战斗单位的名声,共和国陆军很有可能用第一战斗单位进行佯攻,用第二战斗单位从南面攻打哈卡里省,从而突破土军的边境防线。

基于这一判断,布吕歇尔坚持认为应该在哈卡里省布防,且防线朝向南面。

毋庸置疑,这是一件更让杜奇威头痛的事情。

天快亮的时候,杜奇威不得不通过五角大楼的参联会,与布吕歇尔进行视频会议。

在参联会的将军面前,布吕歇尔像是受到刺激的公鸡,硬是想让杜奇威相信,他的判断绝对没有错。毋庸置疑,杜奇威也是个不会轻易让步的将军。虽然他不好当面指责布吕歇尔违抗命令,毕竟布吕歇尔是美国陆军的大红人,甚至有可能在5年之内成为参联会的主要成员,但是在作战问题上,杜奇威肯定不会让步。

争论到最后,两人不得不相互让步。

布吕歇尔同意在部署防线的时候,在凡省东面安排至少4个营,将战役预备队放在巴什卡莱(位于凡省东南部),并且在增援部队到达之后,首先加强发生东部防线。杜奇威除了答应尽快安排欧洲军团、也就是第1装甲师与第3步兵师的其他部队的运送工作之外,还答应在安排空中支援的时候,优先考虑欧洲军团。

事实上,这是个没有多大意义的结果。

对杜奇威来说,问题才刚刚冒出头。布吕歇尔自作主张的行为,只是冰山一角。对于返回军队就获得晋升、成为联军司令的杜奇威来说,除了战场上的敌人之外,还得提防军队内部的敌人。说直接一点,布吕歇尔敢于与杜奇威对着干,肯定得到了某些美军高级将领的支持。

问题是,杜奇威还有足够的时间来解决这些问题吗?

cc